圍頭人飲食

作者: Dee Wong

圍村人聚在一起聊天時,都喜歡邊談邊食,食嘅都係用糯米配合花生、籮蔔、豆類和肉碎等食材,味道有鹹有甜嘅糕點,並用茶來送糕點。

最近認識到鳳溪公立學校董事廖超華先生,佢係圍村人。係呢度分享佢對圍頭糕點嘅心得。佢話圍頭人正月二十就過完年,過年的物品包括食物都會收起,當日有一個聚會叫二十會,其中有一個活動係擲聖杯,競豬頭,獲聖杯最多嘅祖堂就取豬頭。屆時佢哋會造一種叫 「亮黃」嘅蕃薯餅俾大家食,呢種餅係將烚熟蕃薯壓扁撈入米漿,然後混入炒熟嘅花生,再放在鐵窩內煎熟,外型似薄餅,好香好飽肚。

到三月就造清明仔(即雞屎藤果)及手粉,由於現在木製的手粉格缺貨,懂得製造手粉的師傅也難揾,令這種傳統小食步向瀕危邊緣。手粉材料係粘米粉、糯米粉、花生茸和黃糖。做法用篩將粉料篩入手粉格內1/3滿,再加入花生茸和黃糖作餡料,然後將粉填滿粉格,用力平均把粉料壓平後隔水蒸便可。

在五月,圍頭人會造一種持色嘅糉、呢種特色相信係受廣州文化影嚮,叫做圍頭花生糉,花生糉製作係將炒熟嘅花生壓成小粒狀撈入五香粉和煮熟嘅糯米內,再磋成一粒粒成為饀料,再裹上生糯米及糉葉。

此外,客家人在端午節會造灰水糉,唔好俾個名嚇親,據客家朋友講灰水糉材料成本不高,主要成本是時間,每次由製灰水至烚糉需時3至4日。沙頭角客家人就在馬路邊起爐包糉,用柴燒,烚好即交貨,由於供不應求,需預訂才有。灰水糉外相似硯水糉,糉無味道需點糖食,硯水味不濃烈,米較滑身。製造灰水過程,先用荔枝木,龍眼木用火燒成灰,然後將木灰加清水浸2至3日成為硯性水,之後用布將灰水隔渣,再用隔了渣嘅硯水浸糯米8小時以上,使灰水滲透入米內,便可用呢種米裹糉,烚熟即成客家灰水糉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