圍頭人飲食文化(二)

作者: dee dee

圍村人為乜「派門頭」?!

相信愛好行山人士都聽過印洲塘有個地方叫「直門頭」,唔知「派門頭」有無聽過呢?如果你以為都係地方名咁就錯喇,究竟係乜?

「門頭」即係「門口」,但呢個門口唔係厔企門口,更唔係舖頭門口,而係指圍村家庭中每一個結咗婚嘅男丁,就係一個「門口」。「派門頭」就係向村中已婚嘅長輩派喜餅。以前,村內有人結婚或點燈 (即添丁) ,就會向村中已婚嘅長輩派「裏仔」或叫「轆追」嘅食品,用意係通知長輩及分享喜事。一般來講,至親長輩每個「門頭」派六個,較疏嘅長輩就派四個。

咁「裏仔」同「轆追」係咩呢?原來係指煎堆,只不過係不同嘅名字。煎堆不單寓意團團圓圓,還有財源滾滾來嘅意思。

圍村人所造嘅煎堆無論食材 (糯米粉、白糖和芝蔴)、外相、味道和口感同廣州人所造嘅無大分別,都係香脆烟韌。

另外想介紹下客家人用來造「擂茶」嘅食材「炒米」。製造「炒米」需要兩三日時間,首先用已經浸過鹽水嘅米煮成飯,再將飯曬成米乾,然後燒紅隻鑊放入海沙及米乾加熱炒,米乾受到海沙熱力影嚮慢慢發漲,最後用竹箕篩走海沙,便成為脆卡卡嘅「炒米」。

部份資料來源:香港北區花鳥蟲魚展覧會—-「食味知源」小冊子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